-
-
字大
-
字小
《中国民族教育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,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和出版,创刊于1986年,秉持“民族特色,教育情怀”的办刊理念。《中国民族教育》杂志2024年第3期刊登了关于锡林郭勒盟美育工作的相关报道《构建以美育人的长效机制 —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深入开展美育浸润工作》。
近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深入实施美育工作,对照学校美育浸润工作的目标和路径,着力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,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成效。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目标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一、优化学校美育课程教学
一是明确美育教学目标。发挥艺术学科美育功能,根据中、小、幼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教育类别,锡林郭勒盟按照国家课程规定,科学定位学校美育教学目标,依据艺术课程性质,积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。立足锡林郭勒盟美育现状,结合各学科特点分学段开展美育教学与实践,在学前教育阶段,创造条件和机会,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,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培养幼儿感受美、发现美、表现美、创造美的能力;在义务教育阶段,除了开设音乐、美术、书法课程外,还增设戏剧、影视等艺术课程,让学生掌握1—2项艺术特长,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,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、审美格调;高中教育阶段,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,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,丰富学生审美体验,开阔人文视野,树立正确的审美观、文化观;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,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整合;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,强化艺术实践,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艺术课程,培养具备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,引导学生健全人格修养,提升文化创新意识。
二是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。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、课程标准及教学指导纲要,加强美育课程的教学计划管理。小学音乐、美术课程每周各2课时,初中音乐、美术课程每周各1课时;一至六年级可在美术课程中每双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,七至九年级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,每双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;高中阶段美育课程3年累计不少于108课时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,优化“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+艺术审美体验+艺术专项特长”教学模式。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特点,在开足开齐上好美育课的基础上,组织学校和美育教师提供多样化、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,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—2项艺术专项特长,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。
三是构建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。推动“五育”融合,积极开展美育与智育、德育、体育、劳育相融合的校本课程研究和课题研究工作,做好美育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。深入挖掘并运用各学科中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,以及其体现的品德美、社会美、科学美、健康美、勤劳美、自然美等丰富资源,分学科制定美育教学指导,持续推进美育与课程教学、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,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美育主题教育教学及校外实践活动,进一步拓宽各学科美育教学融合的路径。在各学科融合过程中,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。遴选征集跨学科、专业的美育教学、教研、教改优秀成果,推进成果转化,优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。
四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人文艺术类课程。锡林郭勒盟各地各校结合地域民俗特色,开发特色美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、个性化需求。盟内很多学校将音乐、美术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,美术学科设置书法、篆刻、版画、皮画、骨艺、布艺、毡艺、扎染、手工制作、剪纸等70余种课程;音乐学科设置民族音乐、古典音乐赏析与演唱等40余种课程。例如,锡林浩特第六中学民乐团以“弘扬北疆文化,倡导高雅艺术”为宗旨,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,提高了学生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欣赏能力;锡林浩特市第十一小学举办美育教育成果展暨“飞越彩虹”童声合唱团汇报演出等等。
面对独具非遗特色的传承技艺者稀缺以及师资队伍短缺的挑战,锡林郭勒盟将继续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课程资源,通过多元化途径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,结合地域美育特色,开创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的学校美育发展新格局。强化非遗艺术特长学生的培育,拓宽艺术人才成长途径,鼓励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开展试点,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持。
五是多途径丰富美育课程资源。目前锡林郭勒盟课程资源以国家课程为主,部分学校开发了地方课程。未来将充分运用互联网+教育,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,开发教育教学、展演展览、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,鼓励教师录制精品课程上传资源,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,共建共享优质资源。强化“同频互动”课堂建设,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范围。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,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至各类学校尤其是基层学校,指导美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,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。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协会、艺术团体、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剧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建,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学校美育发展。协调各相关部门、团体、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学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剧场、展厅、网络媒体、文化遗产保护地等场所,助力学校提升美育教学质量。
二、丰富学校文化艺术美育实践活动
一是建立健全艺术展演机制。健全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实践“勤练”“常演”机制,以学校、年级、班级为单位,广泛推行合唱、合奏、合诵、课本剧、集体舞、艺术实践工作坊等活动。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校内艺术节系列活动,锡林郭勒盟教育局面向盟级、旗县级、校级全体学生,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盟中小学艺术专项展示活动(包括演唱会、演奏会、书画展、舞蹈、朗诵、戏剧等形式),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盟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活动,每届近6万名学生参加艺术展演活动。
二是打造校园高水平艺术团。积极落实“七个一”的通知要求,在各级各类学校组建合唱团(队)、乐团、诗社、剧团、画坊、工艺坊等群体性艺术实践社团组织,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,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高质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中。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的骨艺工作坊,将内蒙古地区具有地域特点、民族艺术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与现当代多元文化、创意美术制作相结合,以传统骨艺为载体,利用当地牲畜骨为原材料制作骨艺综合材料浮雕、骨上绘画、骨艺拼贴、骨艺皮雕等艺术作品,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原创性,以学生为主体制成骨艺作品200余件,参与学生超9000人。
三是搭建校园艺术展示平台。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平台,尤其是橱窗、显示屏、校园广播、校园电视台、微信公众号等,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,宣传各类美育特色活动,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拓宽师生视野,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,增强文化自信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三、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
一是配齐美育相关学科教师、教研员。近年来,各地通过公开招聘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逐步配齐美育教师、教研员。严格把控教师的入职标准,分阶段、有计划地优化美育教师队伍。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区优秀人才及文化资源,聘请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、民间艺术家、专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。同时,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,搭建线上或线下的非遗文化传承教师培训平台,拓宽非遗文化传承渠道,以缓解美育师资短缺问题。例如,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,成立了28个特色社团,3200余名在校生全员参与社团活动,开展装饰画、书法、沙画、舞蹈等特色课程,开展校园美育节,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,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。
二是加强美育教师培训,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。完善盟、旗、校三级培训网络和培训计划,围绕师德师风建设、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重点内容,制定教师培养计划。针对新入职教师、青年教师、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教学能手等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,组织专题培训和个性化培训。
继续加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,定期举办各级美育教学展示课、优质课、教学基本功、教学能手、学科带头人评比,以赛促教,带动美育教师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。强化乡(镇)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,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,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。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,充分发挥美育名师工作室的作用,通过“同城异校教研”“异校异域教研”“下乡支教”等多种形式,带动地区美育教学研究发展,促进美育名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。2023年,盟级名师团队深入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小学等8所乡村学校,开展美育教研团队服务基层支教活动,讲授示范课32节,开展社团示范课40节次,组织布置美育作品展8场次,共展出所辅导的8所乡村学校学生作品800余幅,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热爱美育、参与美育的热情,为促进美育浸润乡村学校发挥了示范、引领、辐射、带动作用。
三是深化教研,提升美育教学质量。以课堂教研为主线,以“专业引领、同伴互助、交流研讨、共同发展”为宗旨,以“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、追寻有活力的幸福课堂”为方针,以教育科研为先导,以网络为交流载体,立足教学实际,聚焦美育课堂,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。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学习、教学研讨、课堂观摩、网络研修、主题沙龙、专家引领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,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及名师自我提升。同时,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导和推动作用,通过引领和带动,培养一批师风严谨、素质优良、教学实力雄厚的中小学美育教师,推动中小学美育教师的专业发展。
以学校和教研组为单位,组织美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,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。要求教师认真编写教案、制定学案、设计课件。对教学情况进行深入分析,撰写反思报告。组织教学讨论和分析,探索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。
四是推进课题研究工作。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推动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。美育教研要聚焦课题开发,组织美育教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,针对中小学美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。
通过“引进来,走出去”的策略,促进美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,提升美育教师在讲课和说课等方面的专业素养,增强教师业务能力,为学校美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持续开展支教活动。不定期组织美育教师下乡支教,以辐射和带动的方式,提升基层中小学校美育教学水平。